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新闻

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推进“百千万工程”,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2025-10-17

紫南村,坐落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是一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岭南水乡古村。踏入紫南村,河道纵横交错,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两岸建筑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尽显岭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行走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


紫南村所在的禅城区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承载地。近年来,禅城区深入实施“禅城焕新”行动,用文化和艺术精雕细琢24.46平方公里城市风貌。紫南村作为禅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和技艺。村民热情好客,邻里关系和睦,生活氛围温馨融洽。该村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image.png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鸟瞰图 


2023年3月,紫南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昔日的“落后村”到如今的“明星村”,紫南村的蜕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推动者,他就是“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2007年,潘柱升毅然放下自己经营红火的企业,返回紫南村工作。十几年如一日,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不懈奋斗,让村集体收入从936万元增加到1.2亿元。回望来时路,潘柱升说:“我爱家乡这片土地,在紫南最困难的时候我回来了,带领大家把家乡建设好,实现了‘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的心愿。这是我这一生做得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不后悔的事情。”


从“腾笼换鸟”到“文旅融合”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紫南村在发展进程中,产业历经“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文旅扬帆”三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落后到现代繁荣的华丽转身。


2007年,潘柱升刚上任时,紫南村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和低效工业为主的村庄,村集体收入不足1000万元。紫南村首先做的,是关停25家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腾出土地空间,为优质产业入驻创造条件。同时,紫南村制定了产业规划“负面清单”,严控低端产业准入,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


“筑巢引凤”阶段,紫南村投入3.8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了全市第一个村级立体交通体系、第一个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以及污水管网、电网、路网等全覆盖的公共服务配套。这些“硬实力”吸引了包括2家上市公司、26家规上企业在内的6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紫南。2024年,紫南辖区企业创造生产总值45亿多元,村集体收入超过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11000多元。


5.8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如何做到让优质企业争相抢滩落地?生意人出身的潘柱升一语道破其中玄机——“无他,真诚尔!”引进来的企业不仅要做好服务,更要主动问需,同时给予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同享教育、医疗等服务的待遇,助力企业落得下、发展好。


image.png

紫南文化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破解农村二元结构成为破题关键,为此,紫南村锚定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潘柱升坦言:“我们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人故里,但我们依托优美的乡村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了国内第一个没有围墙的、游客与村民共生共荣的村庄景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方面是紫南村以高标准、高要求打造“文旅+”场景;另一方面得益于当前禅城区的“禅城焕新”行动,禅城区立足于岭南文化核心承载地的独特优势,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创造性地将文化艺术融入城市肌理,走出一条“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发展新路径。


紫南村借助河涌清淤美化,打造了“紫南船说”水上游览项目,并整合百余间闲置旧屋建成洛神云筑特色民宿,描绘出“都市田园”的美好生活画卷,正是文旅赋能城市更新推动“老佛山”焕发“新活力”的生动实践。


踏入紫南文化旅游区的紫南码头,古色古香的亭台回廊与吴信坤大师创作的雕塑作品交相辉映,桨声灯影尚未启幕,便已浸润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艺术气息中。


从紫南码头出发,途经彩虹园、水道文化长廊、喜善园、紫南老街,最终到达紫南仁园,全程约5公里。“紫南船说”沿路景观众多,由长达104米的“仁善紫南紫铜浮雕长廊”和长达1040多米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话”“广东经典文化风物”“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陶瓷岩板壁画长廊组成,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岭南水乡特色。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


除“紫南船说”项目外,紫南村还打造了阿农湾农耕文化园、洛神艺术村等文旅项目,形成了“旅游+”多元业态。2023年,紫南村文旅产业产值在上年基础上增收20%以上,景区游客量增长30%,村集体收入保住预期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达1.12万元。


2025年五一黄金周,紫南村5.88平方公里的绿美大地化作欢乐的海洋。草艇竞渡、龙舟争霸、音乐狂欢三大文体盛事轮番上演,日均吸引数万游客慕名而来。观者如织的赛道上、乐迷云集的草坪间,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腾。


文旅赋能乡村发展迎来阶段性成果,紫南村也迎来历史性的人气巅峰。“能强·强辉杯”五人龙舟精英赛,在被誉为“水上F3”的赛道上震撼开桨——上午42支镇内劲旅劈波斩浪,下午40支公开组强队巅峰对决。当夕阳西下,“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又在紫南大草坪燃情开唱。当日线下4万观众摩肩接踵,线上百万流量持续刷屏,共同创造了紫南文旅的新纪录。


紫南村始终坚持“富村”与“富民”双赢的原则。一方面,将紫南村集体土地和物业资源进行连片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土地价值;另一方面,紫南将超过七成的集体红利反哺民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例如,紫南村建成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市政处、优质民营医院、省级优质幼儿园和小学,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级的公共服务。


image.png

紫南“仁善三馆”: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仁善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优秀传统。近年来,禅城区聚焦文化赋能产业升级,通过IP培育、跨界融合、潮流再造,着力破解产业同质化竞争难题,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紫南村瞄准这一方向,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为此,紫南村斥资打造了“仁善三馆”,即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


如今,“仁善三馆”已成为游客的首选打卡点,每天从全国各地来的乡村振兴考察团以及周边游客络绎不绝。广府家训馆聚焦岭南地区的家训文化,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生动展现,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馆内收藏并展示了150余条中华传统家训、广府家训;佛山好人馆集中展示了佛山市33位省级以上道德模范和好人的事迹,用身边人的善行义举感染村民,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紫南村史馆里陈列的农具、信件、邮票、粮票等老物件,记录了村庄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变迁历程,激励村民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凝聚起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踏入紫南村,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紫南赋文化广场及周边的文化长廊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文明长卷,将乡村振兴的“形”与“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紫南赋文化广场及周边的文化长廊。这里精心打造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设施,文明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随处可见。这些载体成为传播文明乡风的重要窗口,让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人是一切生产要素的核心,为此,紫南村做好“人”字文章,成立了紫南村慈善分会,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与关怀;举办紫南好人、孝儿孙、好媳妇等五大系列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如今,紫南村涌现出“中国好人”“广东好人”“佛山好人”等一大批道德模范,他们用善行义举温暖着整个村庄,成为文明乡风的生动践行者。


在文化活动创新方面,紫南村同样亮点纷呈。村里组建了广场舞队、龙舟队等13个文体协会,以“天天有广场舞、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节目、年年举办运动会”的丰富形式,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此外,紫南村还开设“爱心学堂”,邀请专业教师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辅导,助力孩子成长;举办“仁善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为村民传授农业技术、法律知识等实用技能,提升村民素养。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更提升了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文明乡风在紫南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image.png

紫南赋文化广场大型钢架艺术雕塑:鼓舞紫南


从“推窗见绿”到“有景有韵”


漫步在紫南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紫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的“紫南样本”。


紫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得益于“规划先行、生态优先、文化赋能、全民参与”的发展理念。在规划层面,紫南村制定了《紫南村建设“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发展规划》,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对村庄进行整体布局与功能分区,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生态建设上,紫南村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在全市农村率先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与厕所革命,2020年12月,紫南村自发开始“三线”整治工作,通过三线下地、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等措施,营造更加宽敞、整洁的村居环境。


在“三线”整治过程中,紫南村建立了“先报备,后实施”的长效监管机制。施工队先向村委报备工程施工方案,村委同意后方可进场。同时,实行强弱电分离、“三线”下地等措施,消除以往强弱电相互搭设形成的安全隐患。目前,紫南村3000多套房屋,已完成“三线”整治工作,彻底告别“空中蜘蛛网”。


同时,利用闲杂地打造了约90个“口袋公园”和3个“小微湿地公园”,种植了11300多株景观树和绿化树,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2%,成为出门见景、移步入园的“花园式村庄”。全民参与环节,紫南村设立了“奋力推进百千万 绿美紫南在行动”慈善基金,发动党员群众参与爱绿植绿活动,并建立环境卫生管理自治制度,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管理。


在打造4A级旅游村庄的过程中,紫南村面临旅游开发与村民生活平衡的挑战。为此,紫南村坚持“游客与村民共生共荣”的原则,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与利益。以洛神艺术村为例,修缮提升118户旧民宅和庭院,配套民宿、私房菜馆、茶塾等商业业态,既为游客提供独特旅游体验,又为村民带来实际收益。同时,加强村庄治安管理与环境卫生整治,营造安全、整洁的生活环境。


image.png

潘柱升向荷垌村20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介绍紫南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从“紫南经验”到“紫南样板”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紫南村以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化铸魂、生态优先为原则,制定“奋进百千万2363工程”,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结对协作、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潘柱升表示,紫南村在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化铸魂、生态优先的原则。紫南村制定了“奋进百千万2363工程”,即以文旅赋能产业振兴、工厂化农业促进土地提质增效“两大抓手”发展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三个时间维度”打造全省村级结对协作的新标杆。


未来五年,以实施一个“旅游+”系列产业集群、一条“绿美紫南”万米林廊绿道、一座五大振兴五彩缤纷村、一座“小乡村”办“大教育”园区、一个全省村级帮扶协作新标杆、一套乡村治理改革措施组合拳等“六个一工程”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提升结对帮扶成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三个提升”促进村民共同致富。


在具体实践中,紫南村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紫南村成立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五大党群先锋队”,因地制宜为党员设岗定责。同时,紫南村推行了村企党建联建机制,与辖区60余家企业共建共享,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难题。


此外,紫南村还注重总结提炼“紫南经验”,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将紫南发展经验总结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


紫南村秉持“先富带后富”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广东省内的荷垌村等村庄实施对口帮扶。


在对口帮扶茂名荷垌村的过程中,紫南村从多个维度入手。了解到荷垌村乡贤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情况后,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主动上门拜访荷垌籍知名企业家,邀请其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紫南村的积极推动下,该企业家出资数百万元建造了荷垌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针对荷垌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紫南村邀请荷垌村20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村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经验分享,让荷垌村的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如今,荷垌村的道路已经铺上沥青、增加人行道、种上行道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帮扶清远连樟村时,紫南村同样不遗余力。面对连樟村特色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紫南村积极帮助其发展特色产业,培训村“两委”干部,提升村庄的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紫南村还出资培养了回乡大学生,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当连樟村遭遇洪灾时,紫南村迅速联动镇政府和镇慈善会落实救灾物资,并在洪灾过后派出抢险救灾队帮助当地进行环境清理整治,与连樟村携手共渡难关。


紫南村的对口帮扶工作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支持,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和能力层面的提升。通过“七抓七帮”工作措施,紫南村帮助结对村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建设、制定发展规划、筹措资金、吸引乡贤回归、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完善制度建设,让结对村从“旧模样”逐步转变为“新模样”,并努力保持“好模样”。


紫南村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效显著,得到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的高度评价,树立了全省村级帮扶协作新标杆。未来,紫南村将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拓展帮扶领域,创新帮扶方式,为更多村庄送去“紫南力量”。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紫南村正以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向着乡村振兴的更高目标奋勇前进。(张云、卢新勤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系列丛书 综合卷

编辑:木树林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