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海珠区交出一份振奋人心的经济“答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3.7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5.4%,不仅高于全国、全省增速,更是实现连续3年领跑全市。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海珠全区上下锚定“拼经济”主线、聚力“打头阵”的奋斗成果,为全年目标筑牢根基,更让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底气十足。

翻开海珠经济报表,硬核数据勾勒发展强底色:
“稳”的底盘越扎越牢。固定资产投资(542.28亿元,增长12%、全市第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1亿元,增长29.5%、全市第1)、全口径税收收入(274.3亿元,增长10%、全市第2),三大主要指标齐头并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韧”的劲头持续彰显。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攀升,连续11个季度位居全市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年、税收收入连续3年保持双位数增长,发展持久力进一步凸显。
“进”的动能加速集聚。聚焦数实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双核”发力,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1.4%、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2.5%,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

AI“智核”爆发
自2021年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以来,海珠区构建以三算为根基,以大模型为干,以应用为枝、以企业为果的人工智能“产业大树”全周期培育体系,打造全国产业发展标杆。
以赛聚势,打造人工智能算法“世界杯”。首创并连续举办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吸引40多个国家上万支队伍参赛,成为国内同类赛事中参赛队伍最多、科技含量最足、成果最实的顶级算法大赛,真正实现“以赛引才、以赛聚企、以赛克难”。
以模强核,抢占大模型“制高点”。率先设立备案服务中心,推动180个大模型项目落地,大模型备案数从2023年的3个跃升至32个(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占全省30%,15个项目正处于国家、省级审核阶段;算法备案项目197个(全省第二),坐稳华南人工智能算法第一高地。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海珠服务”对企业发展的精准托举。
次元突破便是最佳印证,在区政府指导下,企业旗下的慧安大模型正式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国家级认证的企业级主动安全管理大模型,在广交会、中大门园区等场景“亮相”运用。
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认证是对我们技术合规性的权威背书,而海珠区在场景落地、数据协同、政策适配等方面的深度参与,才是慧安大模型实现‘从技术到价值’转化的关键助力。”
以用赋能,激活千行百业“新动能”。8月出台区级“人工智能+”行动方案,谋定机器人、医疗等12个应用领域。如在AI+数字营销,茉莉数科的“花生大模型”,为良品铺子等品牌降低了50%-60%的进店成本,实现直播电商交易额年增长40%,在AI+医疗健康,蚂蚁集团旗下AQ跻身中国AI原生应用第7名,成为中国老百姓首选的AI健康应用。
以平台筑巢,培育科创“生力军”。打造全市首个大模型孵化平台“琶洲模方”,提供算力、数据、场地等一站式服务。首批入孵企业超40家、入驻310人,18家总部团队扎根成长。
如今,海珠已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7000家,年营收近1500亿元,在新一轮科技产业竞争中成功“突围领跑”!

产业“满格”破局
前三季度,全区29个行业中,20个行业增速高于上半年,建安工程投资(增长13.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0.1%)等9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全域有活力、重点有突破”的生动局面。
“数字+”引领,腾讯2025内容创作者嘉年华、抖音商城“溜达节”落地,腰部企业发展迅猛、增长26%,新增3家10亿级企业,超30家数字营销企业快速聚集、快速上量,有望成为新的十亿元级企业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4.2%、连续12个季度保持双位数高增长,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超3成。
工业强“心”显现,落地8个“智造”项目、3个“碳”经济项目,博兴新材料等15家新增企业增长33.6%,工业投资增长74.1%,有效破解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难题。
消费热力十足,加力欢乐购、乐享消费季等活动掀起热潮,丽影广场调改永辉店正式焕新试营业,广州塔南广场引进8家米其林餐厅、日均人流近4万人次,实现“以旧换新”销售额超23亿元,社零总额增长12.5%。
同时,海珠“内外兼修”培育产业:“向内挖潜力”,快速成立低空服务中心、人工智能赋能中心等3个新的事业单位,以政府赋能激活新兴产业活力,成效显著。
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布局医疗、安全、消杀等19个应用场景,建成23个低空起降点,落地34家低空企业,产业链条初具雏形。在具身智能领域,深度参与省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树根具身智能耘实验室、动易科技等前沿企业实现落地。
“向外引增量”,扫楼扫园覆盖158个园区、对接1.1万企业,新增“四上”企业359家、全市第2,贡献经济增量超百亿元,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空间“撑开”新局
产业既需要“引进来”,也需要“放进去”。
海珠全力开拓产业载体空间,56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实现投资218.07亿元,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模式让项目落地“加速度”,107个新增项目拉动固投增长41.1个百分点。
打开重点项目图谱,西部、中部项目占全区比重达60%,这得益于全区“全域产业不留白”的规划理念。
近年来,海珠按照“一区一轴一带两圈”五大重点片区,坚持边规划、边推进、边建设,实现从单极支撑向多极支撑转变。
琶洲片区汇聚3.8万家企业,实现营收3300亿元、5年来年均保持双位数增长,三七互娱全球业务中心动工、腾讯广州总部投产,总部经济与科创高地日益稳固。
新中轴片区仅用1年完成24个地块征收,三滘村、东风村首开区安置房开工;6公里中轴线已实现5公里贯通,近期将建成绿轴示范段,成为又一个城市新地标。
后航道创新带以“立体化工业生态”模式打造珠江科创园和小洲智造园;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产业集群,吸引71个重点项目落地,预计年产值近20亿元。
西部文商旅融合圈、环湿地价值圈聚焦活化文旅、生态等要素,持续注入特色产业动能。

业态“护航”助跑
优异的产业生态,是企业发展的“沃土”。海珠迭代升级“海珠合伙人”机制,以“如我在办”重塑涉企服务新生态:
诉求响应“快准实”。全覆盖收集企业诉求,成功解决642个涉企问题。政务法治“强保障”。构建“共享法务+法治体检”机制,为1585家企业化解中高风险。政策兑现“直达快享”。惠及超300家企业,以大模型政策撬动超100家企业落地。
生态优,则企业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超2万家、新登记企业增长84.1%,企业迁移数、注册资本连续三年保持“双顺差”。
从“企业故事”更能看见“海珠生态”,爱范儿因契合海珠都市工业路径被重点培育,推出的全球首个AI充电管家“小电拼”,获得苹果高管青睐,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当区政府推出500万元专项奖励政策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对创新勇气的托举。我们希望与区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海珠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爱范儿联合创始人黄羽感慨。
2025年新崛起的中科智达,则见证了海珠业态培育的“加速度”。9月,该企业研发的“XSafe极安大模型”刚在中央网信办完成备案。当地政府便组织“琶洲论数”等产业对接会、技术研讨会,帮助企业接到来自机场、地铁的首批订单。
“海珠区政府对新兴科技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类别的系列奖补政策,有效帮助了中科智达在初创阶段的稳步成长。”中科智达邹均博士表示。
得益于优质的产业生态,全区“大招商、招大商”成效显著,落地项目225个、达产营收超400亿元,15个项目实现“招商即落地,落地即纳统”、贡献营收增量超30亿元,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从数字经济领域“跟跑”到“领跑”,从人工智能产业“零星培育”到“集群集聚”,从产业升级“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数智海珠”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实景。
展望全年,海珠区既有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乘势而上的充足信心,更有产业筑基的硬核实力、创新赋能的深厚底气,必将实现既定目标,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扛起“海珠担当”、贡献“海珠力量”!
来源:海珠宣
编辑: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