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凌云县10万亩桑园绿浪翻涌。桑树行间,玉米挺拔、大豆饱满,构成一幅“地上种桑、中间套粮”的立体农业图景。这片曾因“桑粮争地”陷入发展困境的土地,如今通过“桑+粮”时空配置技术,成为凌云县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政策引领,小桑园融入大战略。近年来,凌云县将蚕桑产业纳入乡村振兴“3个211”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出台种植补贴、技术培训、设施建设等全链条扶持政策。202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2.64万亩,较上年增长11.01%,覆盖8个乡镇、101个行政村,带动8923户4.01万人。“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上半年新种桑园套种1.1万亩玉米、大豆、芋头,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凌云县经济作物中心副主任黄和雨说。
在加尤镇央里村的千亩桑园中,返乡创业村民陆启标、陆启发两兄弟的15亩桑园颇具示范意义。2024年,他们每亩投资500元,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将传统1米行距双行种植改为1.5米行距单行种植。“行距调宽后,桑树通风透光性更好,叶质提升,中间还能套种玉米、大豆等矮秆作物。”陆启标算起账:每亩地除产桑叶外,多收400斤玉米、160斤大豆,年增收超1500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套种模式正形成“头雁效应”。看到陆家兄弟的成功,倪世乾、倪景纯各自在家门口套种15亩包含玉米、大豆、芋头等作物。“这种‘桑+粮’时空配置技术,通过错峰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使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亩均化肥用量减少3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25%,真正实现‘种桑不误粮,养蚕又增收’。”倪世乾指着长势喜人的桑树与红薯说。数据显示,2025年央里村“桑+粮”模式推广面积突破1100亩,带动户均增收超4000元。
从田间到车间,凌云县构建起蚕桑产业全链条。2025年1-6月,全县发放蚕种15.06万张,产鲜茧4917.82吨,产值2.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7%、15.89%、2.68%。这一成绩得益于科技赋能:推广小蚕共育、方格蔟上簇等技术,全县4600多套标准化蚕房都安装自动化设备,劳动效率提升60%,蚕茧优质率达95%。
更值得关注的是,凌云县开发出桑叶茶、桑果酒、蚕丝被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2025年1-6月综合产值突破6亿元,其中深加工占比达40%。“过去卖鲜茧,现在卖产品,产业链延长了,抗风险能力更强了。”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再举表示。
凌云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石漠化地区推广套种模式,既保持水土又产出效益。2025年凌云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县完成石漠化治理3000亩,矿山修复528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地表水水质100%达标。这套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正是凌云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写照。
如今,凌云县正谋划更广阔的蓝图:力争2026年桑园面积达15万亩,套种作物扩展至中药材、蔬菜等品类,让“绿色银行”持续增值。从“单一种植”到“立体经济”,从“田间地头”到“云端市场”,这片红土地正以桑园为纸、以科技为笔,书写着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篇章。(周俊位 龙燕芳)
公众号编辑:房山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