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已成为“绿美南山”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这里不仅是鸟类栖息地,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图/李玉龙
自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以来,深圳各区紧紧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在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深圳荣获2023年度省“百千万工程”考核优秀等次,各区也呈现出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福田区位列创先类优秀等次,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罗湖区为良好等次;光明、坪山区位列进位类优秀等次,盐田区为良好等次。这一考核评价结果充分显示出深圳全市上下正以实绩实效奋勇先行,为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贡献深圳力量。
南山区:双向飞地,协同共赢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之下,“双向飞地”正成为深圳开展新型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推动产业共兴、要素共用、服务共融的有力举措。深圳扎实推进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对口帮扶协作和与惠州3县对口产业协作,加快推动与周边城市协同融合发展,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深圳持续深化对口帮扶,安排资金63.5亿元,选派480余名干部常驻当地县镇村,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深圳—汕头产业协作基金助力产业发展。同时,深圳还持续深化产业协作,推动建设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个市级产业转移园区和6个区县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引导900余家企业到对口地区设立企业、投资兴业,落地200余个百万元以上产业项目。
其中,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致力于通过区域合作与对口帮扶,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南山区全面加强对口帮扶协作互动,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支持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多项专项扶持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涵盖了鼓励产业有序转移、鼓励订单定向委托加工等方面,还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在资金支持上,南山区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例如,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补短板工作提供了1000万元资金,用于整治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同时,南山区还安排了对口帮扶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就业、人才、科技、民生等领域,为对口帮扶地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除了资金支持,南山区还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通过举办多场招商引资大会和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南山区向全球发出了“最佳合伙人”的邀约,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南山。同时,南山区还积极推动辖区内的重点建筑业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南山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优势,通过产业协作和创新驱动,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南山区与汕头濠江共建的“百千万工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一个集创新成果展示、产业赋能孵化与产业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南山与濠江两地的产业协同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此外,南山区还积极推动“飞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异地共建产业园区的方式,协同推进产业转移、产业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目前,南山区已在江西省吉安市、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广东省河源市高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地建设了多个异地共建产业园,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南山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共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自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以来,深圳各区紧紧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图为深圳罗湖夜景
龙岗区:聚焦实际,补齐短板
龙岗区在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中,充分聚焦该区实际,提出“居住等质、公服同温、基础设施共通、人与自然共生”的城镇建设目标。从“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11个方面发力,并细化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以最大力度尽快补齐最突出短板,转劣势为优势,变短板为潜力板。
龙岗区是深圳市城中村体量最大的城区,数量大、范围广、人口多,是龙岗区城中村的显著特征。近年来龙岗区在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造项目,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
龙岗区山厦新村城中村便是通过改造,让群众共同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在新村改造前,附近根本没有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近年来,龙岗区不断增强人民福祉,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一村一策”,审慎考量在地场域功能和综合承载力,与村民、村集体企业共投共建。
得益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山厦新村将村头大榕树改造,打造了亲子活动空间,如今,游乐设施、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片面貌老旧杂乱、居民使用率不高的闲置空间,变成了山厦新村最具活力的地方。
事实上,作为深圳市城中村体量最大的城区,龙岗区早在2021年便在全市各区中先行先试,启动了为期3年的“活力城村”专项行动。该项行动在全区范围内选取10个城中村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实践城中村改造更新和治理之路,推动城中村改造从“改差补缺”向“品质提升”转变,为市民享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下一步,龙岗区将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项目,探索形成更多让城中村变“城中景”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龙华区:品质提升,创新发展
龙华区在“百千万工程”中,以高品质建设现代化城区为目标,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龙华区七大重点片区及“龙华中心”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完成全市首个集中连片区域地块招拍挂出让,轨道五期22、25、27号线全面开工建设,深大、深惠城际建设项目完成车站主体结构施工。
龙华区持续探索城中村品质提升新路径,创新提出“3+5+N”城中村品质提升总体思路,明确“建设多样稳定的居住场所、打造多彩活力的交往休憩空间、营造多元融合的善治家园”3大目标;提出“品质住区型、产业保障型、特色文旅型、烟火文化型、治理创新型”5类提升导向;选取N个试点,制定城中村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城区面貌加速蝶变。
在教育领域,龙华区一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完成新改扩建,深圳中学龙华学校顺利揭牌,3项思政教育案例入选全国思政课典型经验,教育体制改革走向纵深。在医疗卫生方面,新增医院床位超800张,深圳市新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顺利完工,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
此外,龙华区还积极推动文体设施建设,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3.7万平方米,“‘守望田野’乡村非遗探索之旅”成为深圳市唯一入选的全国旅游线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等重磅赛事精彩纷呈,千场文体活动惠及群众20万人次。

近期,汕头市濠江区工商联(总商会)、新阶联等民营企业家一行20人,到南山开展考察调研交流学习,落实“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安排,加强两地民营企业家交流学习、促进产业联动。
光明区:科学重器,创新驱动
光明区以科学重器为支撑,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的优势资源禀赋,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闯出一条具有光明特色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加速创新载体建设方面,现已建成运营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装置,引进9个大院大所,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3个、区级孵化器6个。
光明区还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支撑产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楼下”孵化器企业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推动了一批“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这一模式为光明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公共服务方面,光明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坪山区:新质生产力,未来之城
坪山区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擘画“百千万工程”中“未来之城”新图景。坪山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壮大。此外,坪山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该区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4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900家。
坪山区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上,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坪山区的核心产业之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智能网联试验场已建成启用,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也落户坪山。坪山区积极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纷纷涌现。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其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更是标志着坪山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坪山区在低空经济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出台直升机固定航线补贴政策,推动比亚迪车载无人机系统发布,并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无人低空科技产业合作协议,坪山区正在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的新高地。深圳低空飞行产业集聚协同平台、陆空一体智能网联综合交通测试基地的落户,更是为坪山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经济,坪山区还在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等产业领域积极布局。与深圳海关携手共建出入境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综合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坪山区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集聚了一批IGBT、储能电池等研发生产企业,在储能领域崭露头角。
接下来,坪山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之城。
该案例入选了最新出版的《“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二卷。该书由谭海清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
编辑: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