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扎根橘红产业一线,共绘“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2025-10-22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

自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以产业振兴、城乡融合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浪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以其对化橘红产业的执着坚守与创新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化州作为化橘红的道地产区,拥有1600多年的化橘红种植使用历史。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化橘红产业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化橘红长久以来未能被列入食药物质目录,只能作为一味药剂,附加值低、销售渠道窄,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村民们守着这片“宝山”,却难以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化橘红产业逐渐没落。

直到2024年,化橘红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年,化橘红等4种物质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标志着化橘红“药食同源”得到认定。这一消息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化橘红产业的发展道路,也让扎根于此的廖志略看到了希望和机遇。

廖志略:90后扎根乡土,传承化橘红产业

廖志略出生于化州市平定镇,这位长相清瘦的“90后”如今已是化橘红产业的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产业协会会长。他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一年,他从广州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茂名化州,和外公一起打理几十年来不温不火的化橘红生意。

image.png

大学毕业后,廖志略开始系统学习化橘红种苗嫁接培育、果树种植管理、化橘红炮制技艺。


这个决定在当时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家里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还要从大城市回到农村?但廖志略有着自己的想法,在大城市里“卷不动”,选择回农村跟土地打交道,反而让他心里踏实。刚回乡的前两年,他一直处在“gap”的状态,不知大生意该从何入手,也不甘心“躺平”。于是,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化橘红种苗嫁接培育、果树种植管理、化橘红炮制技艺,并且对仓储、加工、销售等进行深入研究。他把外公的果园当作实践基地,一边检验理论知识,一边给外公“打零工”。

农技学成之时,他决定成立一家专研化橘红种苗嫁接、收购化橘红的合作社,并以外公的名字“培林”命名。合作社成立初期,为了增强果农对市场的信心,廖志略尽可能地采购果农无法卖出的果实,因此曾背负四五百万元的欠款。幸好地方政府持续加大力度扶持化橘红产业,廖志略艰难地度过了几年低谷期。

在廖志略看来,他遇到了好时代。从乡村振兴到“百千万工程”,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必须把产业振兴作为核心引擎,深挖乡村特色资源,像梳理经纬线般精准布局特色产业,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金疙瘩”;把人才回流作为关键支撑,以产业为纽带、以政策为磁石,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把文化传承作为精神纽带,守护好乡村的根与魂,让古老的民俗、传统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如此,方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合作社成立后,廖志略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功,他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整个化橘红的品牌响亮了,才能带动化州全产业的发展。于是,他开始积极动员身边的村民加入化橘红产业。

image.png

廖志略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开发出了多种化橘红深加工产品,如化橘红茶、化橘红含片、化橘红饮料等,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面对销售渠道狭窄、技术落后、果农收入不稳定的诸多困境,廖志略探索出以“合作社+公司+基地+产业协会+村委会+农户”六位一体的多元合作模式,以创新联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了解决果农销果难的问题,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惠及1.5万农户,带动3000多人就业、带动社员人均增收6万元。在廖志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也涌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90后”成为化橘红产业的中坚力量。

“说实在的,要把化橘红产业真正做起来有两点:一是要做好品质形成规模化发展;二是要找到销路。”廖志略说。

于是,廖志略积极动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新农人”行列,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一家人不用分居两地。一家人一起“触网”,化橘红大卖,生活越来越好,这是20年前父辈们想不到的。廖志略表示,以前推广化橘红的方式多是出走外乡的化州人口口相传,他们把化橘红作为土特产随身带着,冲茶饮用时顺嘴同身边人交流分享。而如今,在廖志略的推动下,化橘红产业的销售推广渠道更加多元化,整体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随着化橘红产业的发展,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再把青年返乡当作不可理解的事,“新农人”能做的也不再只是农活。廖志略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希望他们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要忘了家乡的化橘红文化。“这是老天赏给化州人的饭碗。”他说。

从原始粗加工到完整产业链

在廖志略的努力下,化橘红产业不仅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过去,化橘红产业以原始粗加工为主,产品形式单一,附加值低。廖志略意识到,要提升化橘红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开发出了多种化橘红深加工产品,如化橘红茶、化橘红含片、化橘红饮料等,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推动化橘红出口方面,廖志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协会的协调和组织,在2024年11月16日至23日,茂名化州化橘红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参加中国农产品供采对接活动,抢抓中东市场发展机遇,拓展海外贸易合作渠道。

化橘红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次亮相中东,是化橘红时隔109年再次赴国外参展。早在1915年,化橘红就参加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一等奖。如今,它再次扬帆出海,受到国际客商和当地人的热捧。活动中,广东深融生态产业有限公司与星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化州市农业农村局还向沙特投资部农业司司长赠送了封坛化橘红。

此外,在2024年的农交会、农博会上,亦以产业协会的名义组织企业抱团参展,共同推广化橘红,向世界展示中国化橘红的独特魅力。协会积极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对接,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化橘红产业的创新升级。

在获批“药食同源”前,化橘红产业链因法理限制难以完全延伸,长期仅被视为药剂,不能作为食品原料。化橘红经销商为正常销售,常打“擦边球”,产品标签标注“化州橘红”或“橘红”,还面临不法分子的恶意打击。

实际上,化橘红在广东地区一直有食药两用的历史,人们一般都拿来当茶泡着喝或煲汤,无副作用。它作为化州柚皮,得益于化州的土地元素和气候条件,是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与江苏、安徽等省份种植的橘皮(橘红)相差甚远。

为推动化橘红药食同源,2021年,广东省卫健委成立申报团队,茂名和化州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申报工作。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再次发力,提交建议后,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沟通对接一线的情况。

2024年8月26日,好消息传来,化橘红等4种物质被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从业者的心声成为现实。瞄准大健康市场,产业链已蓄势待发,如广东深融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出20多款延伸产品,海龙阁食品研发出多款如“化橘红拖罗饼”的化橘红糕点食品,大受市场欢迎。

截至2025年初,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从业者超35万人,企业达1542家,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15亿元。化橘红产业成为实实在在的百亿元产业,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有了“食药物质”目录这把通关“钥匙”后,廖志略想和乡亲们一起推进化橘红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让化橘红依托文化出海,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当好人民的代表,讲好化橘红故事

“这次我是带着化橘红树苗来的。”廖志略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带着一棵含苞待放的化橘红树苗,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化橘红产业的发展。有着1600多年历史传承的化橘红,凭借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化州已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果、秋珍藏、冬养生的生动局面。一年四季,游客都能体验到化橘红的文化魅力。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廖志略表示:“建议将化橘红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希望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化橘红文化走向海外。”

廖志略表示,未来他将继续经营好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产业协会,做好公共品牌推广和市场规范,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他也将继续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化橘红特色产业献计出力。他希望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化橘红文化走向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化橘红。

廖志略扎根橘红产业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他带领村民将化橘红产业从“一枝独秀”做到“百花齐放”,从原始粗加工做到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化橘红从南到北,并远销海外。在他的努力下,化橘红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系列丛书 综合卷

公众号编辑:房山乞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